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辟谣被强制剃头带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辟谣被强制剃头带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是河北赵县人,我们当地人有这么一句俗语,“正月剃头死舅舅。”所以,每到年头岁尾,城乡理发馆都特别忙,人们尽量避开正月理发。特别是有舅舅的人,母亲一定是逼着儿子赶上年关理发。正月剃头真要死舅舅吗?追根溯源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风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可见正月剃头死舅舅起源为: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汉民心怀故国,于是在正月相约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称为思旧。因为谐音变化,思旧成了死舅,死舅又倒回去,反成了不剃头的一个理由。
正月剃头这事,原本与舅舅一点关系也没有,纯粹是民间附会谐音罢了。
有民俗专家认为,正月不剃头的民俗源自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二日,顺治在沈阳故宫下达的“剃头令’。”当时的清廷为了贯彻“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即金钱鼠尾。为了统一江山、尤其统治思想,清廷将这一发型在汉人中大肆推广。
类似的民间传统有很多。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流传已久,追根溯源却不是那么回事。
有句俗语说:过年不剃头、剃头死老舅。这句话的来源同满清强迫剃头有关。满清入关不久,就逼迫汉人把头剃成鼠尾巴头。注意,不是电影、电视里的大辫子,那是后来的样式。一开始是鼠尾巴头。
汉文化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的孝是从爱护头发开始的,需倍加爱惜,不可以剃掉。更何况要留成丑陋无比的鼠尾巴头。为此,很多人不愿意剃。在这种情况下,满清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此,很多人被砍了头。在这种高压下,汉人被迫剃头。但是,反抗的火种没有熄灭。其中之一就是正月不剃头。为了确保大家都不剃头,就留下了咒语“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老舅”。
至于为什么是正月,我想和正月是最重要的节日,、正月里所有人都要拜祖先有关吧。已经无颜见祖先了,再主动剃头,有何面目见祖先?
从我有记忆起,每到过年之前,总会被爸妈催着去剃头,哪怕不是很长。有一次,我出于好奇问了母亲为什么?她说正月不能剃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
中国古话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也就是说正月剃头会害死自己的舅舅。甚至在王自健的脱口秀上曾有“舅舅一到正月就把我接到他家玩”的幽默段子;但现在已经2019年了,正月剃头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其实“死舅舅”这一说法不过是因为谐音以讹传讹,只不过这讹传了几百年,也就真了。 正月不剃头有很多传说,但目前接受度最广的,较权威的是说该习俗源自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之后,当时人们为了思明,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思旧”,所以原话应该是“正月不剃头以思旧”。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那么鲜为人知,也许告诉我们不许剃头的父辈也知道,而且我们知道后,也依旧不会选择在正月去剪头。这不代表父辈和我们都还愚昧,而是说,这种习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包括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和曾经对旧朝的“忠”。
几百年来,一代一代的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习俗,这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历史痕迹,也许有人是为了不让长辈生气,也许是为了尊重传统习俗,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种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过年男生要剃头这个习俗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正月里面不让剃头这里面有个野史故事我倒是有所耳闻。
我忘记是从哪里看来得了,说是当年明末清初的时候,清庭野蛮的推行“剃发令”,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听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句话。正是清朝初年那段野蛮的历史,也断送了我汉家衣冠,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当时为了抗拒清庭的“剃发令”,民间传出了正月里剃头发会“死舅”这种说法。有学者认为这“死舅”恰是“思旧”的谐音,也就是怀念前朝的意思。
我了解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心里十分复杂,从这么一个小小的习俗解读中,不难想象当初老百姓对前朝的痛心。可能关于“正月不能剃头”还有别的解释,但是唯独这个解释最令我印象深刻,希望我们以历史为鉴,为中华的复兴努力奋斗!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军队20万,携家带口的估计有上百万,面对明朝数以百倍的人口,辽阔的土地,何以为继,这时满清统治者是非常聪明的,借力使力,统一全国,其实细看,在满清统一过程中,很多都是汉人在挥舞扬鞭,大片江山是汉人打下的,实行的文字狱是学明朝的,不从者斩的剃发令也是汉人怂恿出来的。
清发式变迁图。
剃发令很早就有,当年赵宋南渡,占据中原的女真族金人就曾下达过严厉的剃发令,《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时方金人欲剃南民顶发,人人怨愤,心生离贰,或叛逃上山,或南渡投降”,而500年后,女真人满清再次问鼎中原,依然执行着剃发令,不过当时仅限于投诚官吏、军民,不包括老百姓,就这样也遭到了投诚官吏军民的强烈抵触,于是剃发令被收回。
多尔衮画像。
随后清军一路向南,作风还是非常好的,没有烧杀抢掠的现象,也不冒犯百姓,大军所过之处甚至出现“州县将吏边民皆开门款附”的场景,因为在老百姓看来,谁当皇帝都行,赋税给谁都是交,只要汉民照样是汉民,自己过上稳定的生活即可,所以清军入关不到一个月就打下北京城,西征李自成农民军和南下到江南,也仅用了一年时间。
人嘛,任何时候总会有几个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当时有个官员叫孙之獬,山东淄博人,天启年间进士,魏忠贤的阉党成员,官至五品侍读学士,魏忠贤倒台后,孙之獬因阉党被革职为民,所以他恨崇祯皇帝,清军来后他主动剃发易服投降,并献言献策上蹿下跳,清廷见他表现如此积极,就赏了个礼部侍郎的职位。
后人品评孙之獬的刻石。
但孙之獬不满足于胃口,他又不是武将能带兵打仗领军功,只能想方设法的邀功,他看到剃发令遇到阻力,便抓住此事,屡次上书极力推进,以得满清欢心,前几次多尔衮都爱理不理,但后来孙之獬的话说的很歹毒,《清稗类钞》记载孙之獬上书“陛下平定中国,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多尔衮采纳了此建议,开始全国范围实行剃发令。
山东淄博有个孙氏墓园,孙之獬的墓就在里面,图为孙之獬墓碑。
因为剃发令的执行,直接摧毁了汉人的心理防线,激起了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战争进行的极端残酷,前面说了,清军打到江南仅用了一年时间,但实行剃发令,在随后的征服东南、西南,统一全国过程中,却用了20多年,当时清廷内部已有人看出剃发易服是影响满清统治的主要因素,当时的大学士陈名夏上书朝廷“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结果以谋逆罪处死,那个败类孙之獬在清廷谋得高官后衣锦还乡,结果在家乡被农民义军斩首市曹,暴尸通衢,实在是罪有应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辟谣被强制剃头带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辟谣被强制剃头带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