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威廉斯纽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威廉斯纽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原本英国自从伊丽莎白时期就奉行的是“均势外交”的外交政策,然而在普鲁士崛起的过程中,英国的这种外交原则受到了挑战。从根源上看,主要还是因为奥地利和法国这两个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要联合,并且打算消灭刚刚跻身欧陆强国之列的普鲁士。如此一来,英国汉诺威王室在德意志的领地汉诺威也就遭到了法奥联盟的威胁。所以,英国在七年战争中选择了与普鲁士结盟,靠海军力量和资金支持帮助岌岌可危的普鲁士,英国从支持奥地利转向支持普鲁士。这一转变也是历史性的,因为影响比较广泛,使得法国改变了普鲁士结盟的策略,与奥地利结盟,这一外交变化被称为“外交革命”。
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这其实无异于一场豪赌,普鲁士虽有腓特烈大帝这样的军事天才,但毕竟资源有限,又面对着法、奥、俄三大欧洲强国的围攻,只是靠俄罗斯在最后时刻的临阵倒戈才勉强撑到了战争结束。不过说到底这样的豪赌最后让英国赚了个盘满钵盈,英国在这次“干涉大陆政治”的过程中不仅夺去了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绝大多数殖民地,还为日后建立“日不落帝国”打下了基础,从外交角度看,欧洲大陆从法、奥两大强国对峙,变成了法、奥、普三大强国相互牵制,俄罗斯这个东欧大国也开始介入中欧事务,欧洲出现了更复杂的外交局势,这种局面让英国的“均势外交”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
不过,如果深究这一次的外交革命也会发现,最根本的理念其实一直没变,那就是保持大陆各方势力的均衡。
七年战争中,英普通过1756年1月16日的威斯敏斯特协定建立起同盟关系英普同盟的建立既是英国继续推行大陆同盟政策的产物,也是普鲁士在面临困境时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下面我来慢慢回答。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指出,望勿喷。
英国在欧陆的外交局势
按理说,七年战争英国应与奥地利结盟,毕竟法国如果要在海外做强做大势必要过英国这关,在欧陆称霸势必要过奥地利这关。而英、奥、荷三国为共同反法而建立的同盟关系,在18世纪中叶以前的历次王位继承战争中一直是英国同盟政策的基础。因此在即将来临的大战面前,英国必然首选要考虑巩固旧同盟,然而荷兰正在衰落中,巩固与奥地利的同盟关系便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奥地利此时却考虑将法国作为同盟对象,因为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吞掉奥地利的工业区西里西亚后,普鲁士成为奥地利的首要打击对象,为此奥地利准备结束与法国两个世纪的宿怨。奥地利的外相也认为法国的威胁比普鲁士小。为夺回西利亚西,奥地利需要一个新的联盟,而英国对于打击普鲁士并不热心,毕竟普鲁士对于英国的威胁可以忽略。这点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表现明显。英国对奥地利失去西里西亚表现十分冷漠。
为此考尼茨在1750-1753年任驻巴黎大使期间极力推动奥法结盟,但未成功,不过他并不打算放弃。因此当1754年英国特使威廉斯到维也纳为旧同盟进一步合作游说时,奥地利采取了敷衍态度。此后英国虽然仍未恢复旧同盟而努力,但直到1755年夏天,英法在北美冲突已近一年,英国在欧陆依然没有明确的支持者。
英国对俄国和普鲁士的拉拢
自彼得大帝在位以来,英俄关系大体而言还算友好,特别是商业往来密切。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双方已有联合举动,英国设法获得俄国雇佣军以反对法国,但由于俄军到达太晚,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在1748年后围绕英俄补助金协定(即英国出钱,俄军为其服务的协议)上一直是两国建立同盟的关键。双方在1749和1753年两度谈判,但皆无结果。然而俄国的敌人是普鲁士,打算击败普鲁士后,获取东普鲁士,用于交换波兰的库兰,最终因双方共同的敌人不一致,导致同盟流产。
而此时英国著名的政客威廉.皮特正在英国政坛中迅速崛起,他在议会中主张利用海军优势打击法国获取海权和贸易霸权,而在欧陆联合普鲁士保护汉诺威,遏制法国在欧陆的势力。 英国在欧陆的软肋正是汉诺威,自从1714年以来英国在欧陆多了一个关注点,就是保护汉诺威,英王乔治二世就对祖地汉诺威的关心胜过不列颠。英国原本希望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能够助其保护汉诺威,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战线太长,不仅帮不了英国反而还要英国出兵奥属尼德兰帮助其对抗法国陆军,因此威廉.皮特在议会中极力主张拉拢普鲁士,因为普鲁士在地理上邻近汉诺威,军事上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表现来看普鲁士要比奥地利更加出色。曾在英俄围绕补助金协定僵持不下的时候,英国一开始考虑向普鲁士提出结盟,1755年的夏天英国已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普鲁士,把它放在大陆同盟政策的整体考虑,即如何把普鲁士这个对汉诺威的威胁因素变为有利于汉诺威安全的因素。英国看准了普鲁士恐惧俄奥两面进攻的弱点,并决心利用它。英国首相纽卡斯尔相信,即将缔结的英俄补助金协定即使不是决定性的,也是一张重要的王牌,利用这仗王牌,可以钳制普鲁士,使之就范。
对于英国的提议,普鲁士最初的反应很矛盾,它虽力图维护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既得利益,急于避免一场大战,却又不打算单方面对汉诺威做出承诺。为此腓特烈二世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但接踵而来的关于数万俄军正沿着东普鲁士边境移动的报告和英国使节威力阿斯正在彼得堡取得进展,英俄缔结协议只是时间问题的消息后,腓特烈二世尖锐的感到,为防止俄奥两面进攻的可能,只有与英国联合了。
普鲁士的合作姿态出现在英俄谈判的关键时刻。1755年9月,普鲁士只有接受英国的提议,双方商谈承诺汉诺威安全和德意志境内和平问题。但腓特烈二世老谋深算,在没有看到英俄协定的书面文件以前,他绝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1755年12月,普鲁士得到9月签订的英俄补助金协定的副本,立即着手与英国签订协定。1756年1月16日,英普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标志英普同盟初步形成。
但英普同盟缺乏共同基础,使英普同盟先天不足,同盟建立之初就潜伏者维基。最终在1762年4月英普同盟破裂。
奥地利的动作
在18世纪奥地利有一个十分有才干的外交官,就是考尼茨,他出身波西米亚一个古老贵族,后来成为效忠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外交官,在驻法国大使期间,考尼茨曾向路易十五表示,一个崛起的普鲁士绝非法兰西之福,其必将威胁到法兰西在欧陆的权益,他提醒法国政府,腓特烈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盟友,一个反复无常的唯利小人,并且这位普鲁士国王已经与英国勾勾搭搭了。不过并未得到路易十五的重视。
【18世纪奥地利著名外交人才考尼茨】
随着时局发展渐渐有利于考尼茨,英法关系日趋紧张,在海外冲突频繁,而普鲁士与法兰西的关系则因为腓特烈对蓬巴杜夫人冷嘲热讽而日趋冷淡。奥地利大使向法国政府保证,如果法英交战,奥地利愿保持善意中立,甚至同意法军使用奥属尼德兰的重要港口奥斯坦德。法国政府依旧保持谨慎,仅仅表示在普奥发生战争时将保持善意中立。不过就在此时普鲁士、不列颠、汉诺威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的消息传来,三国将共同对抗任何入侵的非日耳曼军队。这意味着如果法兰西像过去一样攻打汉诺威,普鲁士将以武力干涉,路易十五惊觉普鲁士现在不仅不是法兰西的盟友反而成了敌人。愤恨之余法国政府终于同意与奥地利签订协定以维持平衡。1756年5月法兰西与奥地利签订《凡尔赛协定》,将共同对抗任何主动发起侵略的敌国。法国政府特地强调协定是防御性的,如果是奥地利主动攻击普鲁士,法兰西将置身世外。路易十五与蓬巴杜夫人自欺欺人的认为这份维持欧陆和平的协定,将足以威慑腓特烈令其不敢轻举妄动。
实际上奥地利政府此举正是想逼迫腓特烈出手,不仅可以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腓特烈二世还将把法兰西拉下水。就在《凡尔赛协定》签订后不久,奥地利与俄罗斯签署秘密盟约,密谋发起突袭摧毁普鲁士,同时积极联络德意志大小诸侯,图谋瓜分普鲁士领土。 另一边英国觉得现在有普鲁士保护汉诺威,自己可以全力对付法兰西了,(某种程度上说普鲁士也是被英国拉下水了)。就在《凡尔赛协定》签订几天后英国便向法兰西宣战。双方海军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域打响了第一战。
腓特烈二世的嘴欠
腓特烈从伏尔泰身上学到的除了哲学还有讥讽的恶习,(讥讽可以看作是文人的一种情调,君王也这样后果就严重了。)越是有权势的贵妇人,腓特烈对其态度就越是恶劣,要说当时的欧洲有三位女性最有权势,分别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奥地利女皇玛利亚.泰蕾莎与俄罗斯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诺夫娜,腓特烈则讽刺的称呼这三位女性为“欧洲三大恶婆娘”。而现在这三位在本国权利熏天的女人决定联手教训桀骜不驯的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眼中的“欧洲三大恶婆娘” 从左到右依次是:蓬巴杜夫人、玛利亚.特蕾莎、伊丽莎白.彼得诺夫娜】
很显然这三位女性在外交上的能耐远超过腓特烈的预估,(女人在公关方面一般都胜过男人,这里又不得不提红衣主教黎塞留那句名言,提防女人永远要胜于提防男人。)现在法兰西、奥地利、俄罗斯这三个人口、面积、国力排在欧洲大陆前三甲的强国以泰山压顶之势组成反普鲁士联盟,憎恶女人的腓特烈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入了这“欧洲三大恶妇”的五指山中。加之之前所提到的因素,如今普鲁士也只能与英国结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威廉斯纽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威廉斯纽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